本網訊
劉教授以文藝性表達為切入點,從新聞、影視、廣告等領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實踐經曆。在新聞作品中,他以自己的兩篇新聞作品,《漢派服裝,當心英年早逝》《武漢餐飲,當心紅顔薄命》介紹了文藝性表達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強調文藝性的表達大大加強了新聞的傳播性和可讀性。
在影視作品中,他分享了曾由自己擔任文化顧問的多部影視作品,其中包括《楚國八百年》《思美人》《鳳舞神州》《讀書的力量》等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進而強調,文學内涵是影視作品的脊柱,好的影視作品離不開文學的支撐。
在廣告傳播中,劉教授介紹自己在城市理念構建、形象構建以及行業标識等方面的案例,其中包括引用老子著名論斷為長江流域市長論壇所作的“上善若水”主題;結合楚地曆史文化為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所作的“江漢泱泱,商邑煌煌”;以及利用編鐘原型為軍運會所作的編鐘裙提案等等經典實踐案例;以及部分多城市的宣傳口号,如安陸“安居思進,陸通天下”,陽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孝感“至誠至孝”等。
最後,劉玉堂教授引經據典分享了三點學術建議:一是老子所雲:“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做學問應博覽群書,奠定堅實的知識文化基礎,做到觸類旁通。二是莊子所雲:“大知觀于遠近”。做學問應樹立宏觀和微觀兩種觀念,既要能夠落實在小事上,又要能夠在大局上立得住腳。三是嶽飛所雲:“運用之妙,存乎于心”。做學問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和理解,更需要掌握将理論運用到實際的方法。
陳建華教授表示,劉玉堂先生的精彩講授讓中文系教師們在中華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的問題上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謝伍瑛副院長最後總結到,劉玉堂教授以文藝性表達為切入點和核心關鍵詞,整個講座結合自身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經曆,分享文學作品、新聞作品、影視作品、廣告作品等多個領域的文藝性表達,講座非常接地氣,幾乎涵蓋了我院所有老師的專業背景。對我院教師的科研工作和教學實踐都有極大的啟發作用。